文化保守家庭的禁忌因為我幾乎厭惡香菸的每一種特性(連雪茄都別跟我聊),
離婚證人
,也因為我前一次抽菸應是五年前的事,
專利商標
,且從來沒有菸灰缸,
屋頂漏水
,我很容易把自己認定成身無尼古丁的人。但如果叫我這個名字的男人不抽菸,
廢塑膠交易
,為什麼他客廳的窗子上會有排氣用的箱型電扇?為什麼在每個工作日的尾聲,
響應式網站
,桌上的淺碟子裡,
律師查詢
,那支風扇前面,
廬山溫泉
,會出現一小撮菸屁股呢?在我成長的文化保守家庭裡,
性病檢查
,香菸是最大的禁忌,甚至比性和毒品更令人擔心。我出生前一年,母親的父親因肺癌過世。他從一次世界大戰服役時開始抽菸,一輩子都抽得很凶。每個認識我祖父的人似乎都很喜歡他,而不論我對這個國家沉迷健康的現象有多嗤之以鼻(人人都想擁有天神般健美的身材,活到宛如上帝眷顧的歲數),不變的事實仍然是:如果外祖父沒有抽菸,我或許就有機會認識他了。至今母親講到香菸仍難掩嫌惡。我從大學時開始偷抽,或許部分是因為她討厭香菸,經過這些年,擔心被發現的恐懼感油然而生,我相信那與男同志怕對雙親出櫃的心情十分類似。畢竟,我的身體是母親用她的身體創造的。有哪一種摒棄母親的舉動,比刻意毒害自己的身軀更偏激呢?坦承抽菸就等於宣布:這就是我,這是我的身分。不過,把「吸菸者」視為一種身分標籤的怪異之處,在於它會反覆。我可以決定從明天起不要當這種人,所以今天假裝不是這種人又有何不可?為了掌控自己的人生,人們會告訴自己,他們想成為的那個人的事。但吸菸者有個特權:偶爾他們會覺得戒菸的決心強大到彷彿已經戒成,手邊卻有難以辯駁的證據,證明那些故事不見得真確:菸灰缸裡有菸屁股,頭髮有菸味。反菸害運動的二分法於是,身為吸菸者,我不僅已經不信任我的故事,也不信任一切佯裝有清楚重大道德寓意的描述。最近幾個月(編案:本文寫於一九九六年),美國人已經受制於新聞媒體每天諸如此類的要聞:「機密」文件洩露大菸草公司的陰謀、產業科學家挺身控告前雇主、九個州和一個擁有六十家法律事務所的集團發動大規模責任訴訟,以及食品藥物管理局將香菸視為尼古丁供應品,列為管制。坊間盛行的「大菸草是邪惡禍害」自由派觀點,在《紐約時報》為理查.克魯格傑出的菸業新史《菸草的命運》一書的評論做了總結──藉由責怪克魯格「客觀」、「公正」,克里斯多福.李曼赫普特暗示菸葉在道德上足堪比擬奴隸制和納粹大屠殺。無論公正與否,克魯格本人不斷將「天使」這個詞與反菸害行動人士連在一起。在他的著作《菸草的命運》的序裡,他提出非此即彼的論點:菸草商若不是「本質與其他生意人無異的生意人」,就是「存心傷害無知者、不幸者、情感脆弱者和基因敏感者的道德麻瘋病患。」我對這種二分法感到不舒服,或許反映了這樣的事實:不同於李曼赫普特,我還沒戒絕這個習慣。但綜觀各種全國性辯論,我在這裡感覺自己離主流最遠。儘管不信任美國企業,特別是一個積極買通國會議員的產業,我仍有一部分靈魂堅持為菸草加油。我畏畏縮縮地強迫自己看了最新一篇健康新聞:研究顯示,抽菸女性有較高機率生出智能不足的嬰兒。我猛一個撲向隱喻與八點檔連續劇的衝突精選輯,例如《紐約時報》上的這則:「這一連串重創曾所向披靡、市值四百五十億美元菸業的重拳,口供書是最新一記;該產業正面臨滔滔江水般的訴訟。」我對高吸菸比例族群(藍領工人、非裔美國人、作家和藝術家、離群青少年、精神病患)的同情,已擴充到納入為他們供應香菸的公司。我想:現在我們全都成了敗犬。戰時亦是謊話連篇時,我告訴自己,香菸戰爭最大的謊言就是道德方程式可簡化為一和○。還是說,我也被菸草腐蝕了?自相矛盾的死亡恐懼我是在黑暗的八○年代於德國留學時開始抽菸的。當時雷根總統剛發表他的「邪惡帝國」演說,強納生.薛爾則出版了《地球的命運》。柏林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你在星期六早上醒來時發現世界未毀滅,下個星期你就安全無虞。當時的假設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星期五晚上最疲睏,所以華沙公約組織會選那時候大舉越過富爾達溝,激得北約大發雷霆將其擊退。既然我估計我活過那十年的機率只有一半,抽菸帶來的附加風險就似乎無關緊要。事實上,香菸蘊含著一種動人的末日情懷。它滲透身體的方式有如核武擴散的夢魘一般:無名無姓、富死亡氣息、飛彈狀的圓柱體。香菸是現代戰爭的固定配件,是士兵最好的朋友,而當戰爭片眼看就要在我自己的客廳上演時,抽菸便成為我無助地以公民身分參與冷戰的象徵。香菸環伺的現象引發諸多焦慮,其中最適切、卻也自相矛盾的,莫過於對死亡的恐懼。什麼樣的老菸槍想到肺癌時不會感受到排山倒海的恐慌,反而立刻點菸來壓抑恐慌?(這是冷戰的邏輯:我們害怕發生核武戰爭,所以讓我們建構核武吧!)死亡會切斷自我與世界的連結,而既然我無法想像自己不存在,或許在對死亡的預想中,真正駭人的不是個人意識滅絕,而是世界滅絕。因此,對全球核武浩劫的恐懼,便與我個人對死亡的恐懼作用一致。香菸的潛在致命性反成了慰藉,它讓我更親近末日,熟悉它駭人的輪廓,讓時時潛伏的死亡沒那麼詭譎,也沒那麼具威脅性。時間會在抽菸時停止──抽菸時,你鮮明地呈現在自己面前,不再渾渾噩噩、不由自主地匆忙。這就是為什麼死刑犯會得到最後一根菸,也是為什麼當鐵達尼號下沉時(故事這麼說),穿晚禮服的紳士們要在船尾吞雲吐霧──確定自己真的來過人世,離開就容易得多。誠如歌德在《浮士德》裡所寫:「存在是我們的責任,哪怕只有一會兒。」近代工業城市的使者香菸是近代的使者,是工業資本主義和高密度城市的至交。群眾、運動機能亢進、量產、令人麻木生厭的勞務和社會動亂,全都與香菸有關。若純以單位數計,香菸的消費(以一支計)無疑令其他任何消費品相形見絀。「短小精幹、易於嘗試、易於完成也易於在完成前丟棄。」《紐約時報》在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社論這麼寫,理查.克魯格也在書中引述:「香菸是機器時代的象徵,齒輪、輪子與槓桿則成了人的神經。」它是邦薩克捲菸機的產物,是裝配線員工的鴉片,將一成不變折騰人的漫漫長日分解成可管理的單位。至於女性,《大西洋月刊》在一九一六年指出,香菸是「解放的象徵,選票的暫時替代品。」總而言之,我們無法想像沒有香菸的二十世紀。在舊照片和新聞影片中,香菸像澤利(編按:指1983年伍迪.艾倫《變色龍》裡的主角Zelig)那般無所不在,如此欠缺個人特色以致難以察覺,但一旦察覺,就顯得十足怪異。克魯格的香菸商業史讀來像美國整體商業史。這個在一八八○年分裂成數百間小型家庭企業的產業,到一九○○年又盡歸一個男人掌控:詹姆斯.杜克,藉由率先使用邦塞克滾軸並將大量營收再投資於廣告,再透過軟硬兼施的手法,一面發動價格戰爭一面開出吸引人的收購條件,他建立的美國菸草公司相當於菸業中的標準石油和卡內基鋼鐵。一如同期壟斷者,杜克最後與反托拉斯官員發生衝突,而一九一一年最高法院勒令美國菸草解體。應運而生的寡頭壟斷立刻創造出新品牌:駱駝、幸運星、切斯特菲爾德、萬寶路,一同競爭市占率。對美國零售業者來說,香菸是堪稱完美的商品,只需小額投資上架空間和庫存,就能創造大量獲利的金雞母;香菸,克魯格指出:「重量很輕、包裝耐久、甚少損壞、難以偷竊,因為它們通常放在櫃台後方販售,價格很少變動,也幾乎不需要花費心力銷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