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
高雄裝潢公司
,偶然走進某個場景,
溫室農業
,驀地我的內心似有觸動,
婚禮攝影
,想開口問它一句:你在這裡等我多久了?就比如說吧,
氟素潤滑脂
,當我站在林芙美子故居一隅,
沖水椅
,端詳西斜秋光穿過蓊鬱庭木,將幾簇竹葉投影於土牆上,構成一幅簡筆墨竹,濃淡得宜、疏密有致,馬上地我被自己說服,確信這幅圖畫已專程在這裡等我好久、好久了。孟宗竹是林芙美子鍾愛的植物,昭和19年(1944),位於東京新宿區落合的家屋落成,林芙美子便在庭院栽下一片竹林。成瀨巳喜男《放浪記》最終一場戲,鏡頭自書齋往庭院拍攝,端點牆沿就安排了錯落幾竿孟宗竹,不枝不蔓,修長挺拔。1951年6月28日女主人猝逝,竹林也陸續被斫去,如今只小規模長著。庭院裡花木幽深,不在花季的櫻,葉片剛剛染上鏽色,而楓逐漸轉紅,莽莽蒼蒼的小葉山茶、石楠、杜鵑觸目可見,中庭還有龍鍾一棵老樹,樹幹虯曲探向天際,是女主人親手植下的石榴,而今精神矍鑠像名老長工似地守著這座屋宅。簷上有肥壯的烏鴉啊啊鳴啼,當風颺起,秋天的樹葉紛紛落下。林芙美子故居並非熱門景點,豐儉不一、各具特色的旅遊書都未見收錄,然而已經沒什麼具公共性質的資訊是網路查找不到的了。我循址步出中井車站,一轉身踅進小巷,幽靜恬淡的住宅區氣息隨即悄然掩至。肥茸茸一團白毛線球般的白貓窩在盛開的曼陀羅花下打盹,隔壁一戶人家,牆上攀爬一株鐵線蓮,銅筋鐵骨般的藤蔓上綻放紛繁十餘朵紫花,我擎起相機取景,片刻後才發現自己堵住巷子,一輛白色小車正靜靜等待著我自己覺察。先看到一名婦人沿牆收集馬路上落葉,才注意到林芙美子故居掩映於一片翠綠之中。婦人急迎我入內。現在,這裡是林芙美子紀念館了。《放浪記》為林芙美子日記體私小說,記錄了她顛沛流離的早年生活與情感遭際,出版後曾三度搬上銀幕,1962年成瀨巳喜男定音之作,為他六度改編林芙美子著作的第六部,高峰秀子一臉衰相詮釋困於蹇途的女主人翁,背微駝、嘴略扁,啪搭著腳步走路,舉止幾近於粗俗,醜女形象相較起她在《浮雲》飾演雪子的閨秀風情,剝下橘瓣緩緩送進嘴中,輕輕吮吸汁液後取出棄置於手絹上,真恍若兩個人。監督(導演)成瀨巳喜男與女優高峰秀子是老搭檔了,巳喜男曾說他想拍一部電影,無有場景無有道具,甚至無有其他演員,僅僅有的是秀子一個人演獨角戲。和過去不相同的,這回是高峰秀子主動提議改編《放浪記》為電影,並由她擔綱。高峰秀子之所以青睞這個故事,或許是因她在林芙美子的命運與個性裡,看見了自己的身影──儘管兩人人生履歷渾不相似,然而成長歷程都備受欺壓、擺布,外在環境有許多的箝制、捉弄與身不由己,內心底卻堅韌無比,堅信有一種自主、富有尊嚴的人生值得自己永不放棄地追求,沙漠裡困於苦旱的植物似地,被折磨得灰敗蔫萎,但根扎得又深又牢,只等待著一場大雨,當雨水滋潤,便要舒枝展葉、開花結籽。1924年出生於北海道的高峰秀子,四歲喪母,父親將她過繼給自己的妹妹,在養母安排下,五歲登上銀幕,自此擔負起養父母一家十餘口人生計,如此大明星,卅一歲婚嫁時,戶頭僅有區區六萬日幣。小高峰秀子美麗、可愛,討人喜歡,日本人拿她和好萊塢最受歡迎童星秀蘭鄧波兒相比,然而她就像只傀儡般由養母操控,為了拍戲,即連學校也不去了。高峰秀子曾說:「我的電影人生的主角,不是我,而是我的養母。」但她緊抓住機會要做自己的主人,二十五歲時,瞞著養母,拒絕了新東寶將她外借到松竹拍竹下惠介的戲,反倒促使了木下大導演為她籌拍《卡門還鄉》(1951),這是日本首部彩色電影,竹下惠介最高傑作;緊接著她成為自由演員,不再受制於片廠,又遊歷法國、自主婚嫁,漸次開啟了電影與人生的黃金年代。1979年,「人生五十大清倉」,高峰秀子宣布息影,2010年辭世時,這名為戲失學,曾因不會算數不會查字典而自卑的女性,是個小有名氣的散文作家。大明星風光璀璨的身影背後,常藏有難以為外人道的心酸與無奈,與高峰秀子相呼應的,就比如說吧,台語歌后江蕙。江蕙十歲即開始走唱,五十三歲時決定封麥,她說她希望能夠「回到十歲之前那個沒有鎂光燈的日子」。行走江湖四十餘載,積累了多少的感慨、多少的遺憾、多少的委屈和漂洗不掉的疲憊感,記憶裡的角落成了療癒的居心地。不過不能不意識到的是,感慨啦遺憾啦委屈啦,一層深似一層的疲憊感啦,都是身而為人所難以倖免的,大明星的世俗回饋畢竟還是比多數人豐厚,入列名氣導演領頭群的伍迪艾倫的說法是:「不管你是名人,或窮酸的無名小卒,人生都可能很殘酷,又令人不滿足,但無論如何,當個名人總是比較好。」(《愛上羅馬》)至於林芙美子,即連生日都無法確定(紀念館出版品登錄的是1903年12月31日,但明白表示另有其他說法),幼隨母親和養父浪跡九州各地,《放浪記》有「四年之中,居然轉學了七次」的紀錄,十九歲時上(東)京。她曾沿街叫賣,也幹過記帳員、工廠女工、咖啡館侍者、酒店服務生,貧窮像艷陽下黏在柏油路面的口香糖殘渣難以擺脫,但自小手不離書,勤於寫作,她說:「當時的我根本沒有想到當什麼作家,只是信筆由韁描述了傾吐不盡的內心獨白,禁不住一直不停地寫了下去。寫作,令我感覺到異常的充實,使我忘記了男人的拋棄、身無分文和飢腸轆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