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狀元潘政琮 靠堅持與勇氣步上美巡舞台

潘政琮的堅持與勇氣,

高雄清潔打掃

,讓他圓美巡夢。(圖:TPGA提供)

美國職業巡迴賽(PGA),

大尺碼

,每年總有成千上萬各國高手,

台南裝潢

,想躍上這個全球男子高球最殿堂,

監視器價格

,但能如願的人,

燈控開關

,少之又少。台灣高壇最近傳出一件喜訊,但卻未引起太大迴響,就是,潘政琮在威巡取得2016-2017美巡球季參賽卡,成為繼陳志忠1983-1989年以來,近30年第1位躍上美巡舞台的台灣選手,是台灣高球史的重要一頁。18日奪得日巡生涯第11座冠軍的「高球1姊」盧曉晴,前不久拍了1部「1個人的戰場」影片,描述自己永遠不放棄、努力追求高球夢想的心路歷程,感動人心;潘政琮的「1個人的戰場」奮鬥故事,同樣可作為年輕後進的勵志範本。路是人走出來,不同的是,潘政琮這條美巡之路,有別於他人,16歲到美國之後,沒有親人在旁扶持,遇挫折沒有傾吐的出口,只能默默1人承擔與克服,是堅持與勇氣,讓他單獨的邁向美巡這條路,他的高球成長故事,值得大家知道。今年24歲的潘政琮,出身在平凡家庭,父親潘榮和(已逝)曾是位珠算老師,母親是苗栗全國高球場的桿弟,5歲時跟著胞兄潘福強,在父親帶領下,從球場停車場的1塊草地(現全國球場第2會館),開始學打小白球,後來父親花5千元買來1部破舊中古車,帶著兄弟倆到全省各地南征北討,為了節省比賽旅費、也在激勵兄弟倆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出外比賽常睡在車上,那段青少年時期的養成階段,為潘政琮的未來高球發展打下很好根基。這位從1塊草地崛起的男孩,10年前體型相當瘦小(身高167公分),在不被中華高協看好情況下,硬是靠選拔賽優異成績,入選2006年杜哈亞運國手,而且出乎意外奪得個人銀牌,成為台灣亞運史上奪得獎牌最年輕選手。這面亞運銀牌,可說是潘政琮高球生涯第1個轉捩點。台灣女子職業高協(TLPGA)前理事長蔡麗香,一次偶然機會向盧宏宗提起,全國球場有1對潘氏兄弟,對高球運動十分認真,生活單純,家教嚴謹,如果沒有妥善的規劃,相當可惜,要是有人用心幫助這對兄弟的未來發展,說不是可以改變台灣一些觀念。盧宏宗就這樣帶著徒弟林盈君一起到全國球場看這對兄弟,當時潘政琮正在停車場旁那塊草地練球,潘爸爸則在旁幫忙撿球,「每撿回1顆球,就像撿回1顆顆夢想與希望。」盧、林對潘爸爸當時那席話,至今難以忘懷。盧宏宗年輕時也是青少年培訓選手,與現任台灣長春職業高協理事長沈忠賢,屬同輩的高球圈內人;林盈君是盧宏宗好友的愛女,是受好友之託收的學生,2人後來分別成了幫助潘政琮赴美求學、練球,以及協助生活、安排賽事細節的「老師」與「保姆」。盧宏宗之所以堅持協助潘政琮赴美,所持的理由是,台灣的全國性比賽強度不夠,必須送到美國與一流選手對抗,唯有在高強度的競賽場贏球,才是真正贏球。而且,希望潘政琮能成為台灣高球的「尋路者」,希望讓其他選手選手看到夢想的方向,提供另1條明確的成功道路給後進。16歲那年,潘政琮在長榮基金會、IMG與盧宏宗協助下,獲得IMG高爾夫學院的獎助學金,隻身赴美,讓他有機會成為史上首位先後接受美國青少年高爾夫教育和美國大學體系磨練,最後成功闖進美巡的台灣選手。只是,當年剛赴美的他,就像1個不會說英語、到異地求學的小留學生,所有美國的人、地、物完全陌生,心裡難免惶恐不安,一切等於從零開始,是堅持與勇氣,才能讓他後來打出一片天。到美國求學,首先要把英文與書唸好,才能順利在高中、大學打球。潘政琮在美國就學期間,幾乎把所有時間平均分配在課業與打球上,常常人家夜晚休息、假日放假,他必須補習因為比賽請假的落後課業,只有親自參與的人,才知道他這些年走的多辛苦。潘政琮剛到美國只是位無名小卒,後來靠著實力闖出名號,且拿到獎學金升上華盛頓大學。兩度從資格賽打進「4大賽」美國公開賽,並在2013年獲得並列第45,不久後成為在位8週的「業餘球王」,去年並以校史最多8冠紀錄,光榮從華盛頓大學畢業。2013年,當潘政琮業餘生涯處於巔峰時,他鼓起勇氣接受盧宏宗的建議,作出高球生涯最大的決定─揮桿改造,從原來的右曲球路,修改為左曲球路,因為體型瘦小的他,唯有增加擊球距離與強化體能,未來才能在強度更高的舞台與人一較高低。那段改造期,讓他陷入將近1年低潮,但持續的堅持,終得到的是甜美的成果,平均開球增加到280碼以上。2015年6月大學畢業後宣布轉入職業,並選擇美國公開賽作為職業生涯起點,此戰再次從資格賽打進美國公開賽,職業初登場獲得並列64,隔週獲邀參加美巡旅行家錦標賽,拿下不錯的並列25,打了2場美巡賽事後,考取加巡(美巡第3級),結果只打7場就贏得2冠,順利以獎金榜第2,取得今年晉升至威巡資格。本季威巡打到9月初就取得2016-2017美巡球季參賽卡,至19日打完第2場季後賽為止,共7場獲得前10,以累計23萬1075美元獎金,位居獎金榜第10,可望不錯的參賽排序,全程參加第1年美巡球季。潘政琮對高球的堅持與勇氣,讓他成功登上美巡舞台,但他更希望更多國內年輕後進,勇於接受挑戰,追求自己的夢想。(中時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運動專頁,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