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車難 積累大陸網約車開放能量

—從Uber爭議看共享經濟這件事專題之一手機叫車在中國大陸的法令用語是「網絡預約出租汽車」,

關鍵字行銷

,簡稱「網約車」。當大陸今年7月公布國家級的網約車法規後,

line行銷

,引發各國關注,

響應式網站

,對台灣政策該如何走也形成相當壓力。網約車為何在大陸快速發展?首先要回顧計程車在大陸獨特的發展史。●計程車行業市場化 起步晚中國的計程車行業可以追溯到清末,

響應式網站

,但都是外商在港口城市經營。直到1923年,

響應式網站

,上海適逢抵制外貨的高潮,

網站優化

,周祥生打出「中國人坐中國車」的號召創辦祥生車行,

響應式網站

,一舉超越諸多外商車行,成為當時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車公司。但計程車在文革期間,因為被當成是資本主義的象徵,約有長達10年,可以說是不存在這個行業。約在1974年到1976年,才又根據大陸中央政府的需要建立北京首汽,專門為接待外賓提供計程車服務。直到1992年當時領導人鄧小平南巡以後,大陸開始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大陸計程車行業才進入高速成長期。換句話說,計程車行業在中國雖然有百年歷史,但大陸的計程車行業發展斷斷續續,市場化不過就20多年。●國民所得增加 叫車難大陸計程車市場變化,就從十里洋場的上海說起。根據中商情報網的「2015年上海出租車行業市場概況詳細分析」, 2008年是上海計程車行業一個分水嶺。這一年上海市軌道交通客運量首次超過計程車,上海城市交通從公車、計程車時代邁向軌道交通、自用小客車的時代。2008年以後,上海計程車客運量整體呈下滑頹勢,唯一例外是2010年舉辦世博,一度出現約4%成長。而上海對計程車牌照嚴格管制,自2010年後一直維持在5萬輛左右,計程車總量保持穩定。光看數字,計程車整體客運量下滑,計程車總量保持穩定,在上海理應像在台北一樣,隨手一招就有好幾輛計程車。但實況並非如此。隨著國民所得增加,上海有能力買車和搭計程車的民眾都愈來愈多。自用小客車增加,塞車問題日益嚴重,計程車同樣會塞在路上,不僅降低了可載客人次,想要搭計程車的民眾往往還得比「快狠準」。路上經常出現為搶搭計程車開罵,甚至鬧上社會新聞版面。一名台商回憶,有一回,好不容易在路上攔到一輛計程車,車門一開,後面竟有人從夾縫中把小孩塞進後座。「總不好把小孩趕出來」,他說,車就硬生生被「劫」了。●手機app叫車的戰國時代2013年,上海計程車行業興起一款「手機打車(叫車)」軟體,用戶下載應用程式(app)後,輸入起點和目的地,自願選擇「是否支付小費」,計程車司機可根據路線、是否有小費等選擇接受訂單。這種拚小費競價叫車的模式雖然引來不少質疑聲,認為這是變相漲價。但是到2013年5月7日,安卓(Android)平台上11家主流應用商店的叫車類手機app下載量已累積超過百萬,用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打車難」的一線城市。專家分析顯示,由於計程車司機與乘客之間資訊不對稱,導致非高峰時段計程車空載、高峰期和惡劣天氣下司機拒載等現象。而手機叫車app透過加價等手段,提高叫車成功機率,「實現了司機和打車者雙贏」,因而在大城市日益受到歡迎。大陸叫車app群雄並起,其中的兩大主角是「滴滴」和「快的」。2012年8月,成立3個月的杭州快智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推出「快的打車」;2012年9月,小桔科技在北京推出了「嘀嘀打車」(後改名「滴滴打車」)。此時,叫車app還只有杭州和北京兩地的少數人在使用。但這情形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網路公司的加入而改變。2013年4月,快的獲得阿里巴巴、經緯創投1000萬美元A輪融資;滴滴也獲騰訊注資1500萬美元,這場戰爭變得勢均力敵。於是,在乘客拚小費叫車之後,「滴滴」和「快的」分別在騰訊和阿里巴巴支持下,先後在2014年1月祭出高額補貼,展開近8個月的「燒錢大戰」。據中新網,滴滴先在2014年1月10日推出「乘客車費立減(人民幣)10元,司機立獎10元」:10天後,快的跟進推出「乘客車費返現(退現金)10元,司機獎勵10元」。2月,滴滴又發動補貼加碼,快的再跟進。上海計程車起步價14元,獲得補貼的乘客幾乎是免了起步價。因此隨著燒錢補貼競爭升級,使用叫車app乘客人數「井噴」成長。根據新華網,快的打車表示,2013年年底時,快的每天訂單在50萬筆左右;2014年3月初,每天訂單已經超過600萬筆。為了拿到叫車補貼,使用支付寶錢包支付的用戶提高數十倍。從滴滴和快的補貼大戰開始後,手機app叫車市場格局就逐漸塵埃落定。從用戶數量到影響力,可以說,都已經無第三者可匹敵。●補貼大戰 叫車依舊難滴滴、快的兩大app叫車平台進入市場時都宣稱,要解決「打車難」的問題。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app叫車只能在智慧型手機上操作,對不會使用app和智慧型手機的中年和銀髮族群,不懂中文的老外,以及無法申請手機支付的境外人士(包括台港澳民眾)來說,卻面臨新的「打車難」困擾。「以前可以隨意揚手打車,現在即便是『空車』,也不會停車。」居住阿里巴巴大本營的杭州王姓市民說出了不少人的困境。因為app叫車平台的補貼太誘人,計程車司機幾乎都在手機上搶單,路上一輛輛飛馳的「空車」都是接了單在趕往約定地點接客人。民眾真的有急事要在路邊招呼計程車,反而不如以前方便了。不少用app叫車的乘客,同樣遇到「打車難」問題。因為可以加價叫車,計程車司機普遍希望能夠接下加價的單子或者行駛距離較長的單子,短途乘客往往被忽視。還不能申請手機支付的境外人士更是困擾,因為不能用手機支付,乘客不能享補貼就算了,司機也沒補貼。一旦發現搶單得到的乘客竟然不能讓他拿到補貼,整個搭車過程就是司機一路「碎碎念」。「每回為了讓耳根清靜,我只好跟司機說,差的10塊錢,我補給你吧」,黃姓台商回憶當年不愉快的搭車經驗時這樣說。市場競爭的負面作用逐漸顯露,補貼大戰2個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就發「聲」,開始輕踩剎車。2014年2月27日,馬雲在阿里集團旗下聊天軟體「來往」中提到叫車app之爭,「幾天前,我媽和我說她在路上打出租車(計程車),很久沒有車停下來。她說他們這年齡的人不會用手機打車軟件(叫車app),不僅不能享受到『競爭紅利優惠』,連起碼的打車服務也沒有了。我父親說要不是我公司參與這個競爭以及看到很多年輕人喜歡,他早罵上門來了。」對計程車的高額補貼竟衍生出「新版」叫車難,加重了大陸民眾長期對計程車行業的不滿情緒,社會上有股「打土豪分田地」的氣氛,要求打破計程車行業壟斷的聲音愈來愈大。1050930(中央社),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