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生活體驗的雙軌設計,
久保田磅秤
,讓來到臺灣交換的國際學生,
線上購物
,就像換了一雙眼睛,
自體脂肪豐胸
,看見世界不同的樣貌。(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提供)
說起高等教育國際合作,
椰子汁
,除了嚴肅正式的雙邊交流、簽訂合作備忘錄外,
台中網頁設計
,大多數人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交換學生」制度了。根據教育部的統計,
經銷商
,近5年,
米奇
,每年有超過三千位國際學生以交換學生方式來到臺灣研修,利用半年至一年時間,在學校修習課程,學習獨立生活,課餘時間則參與各式學習計畫,深入臺灣不同角落,體驗有別於自身的文化,也獲得難忘的人生經驗。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近年來致力推廣「留學臺灣」品牌,為了更了解交換學生在臺灣求學的生活,我們實地走訪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處,並邀請兩位國際學生分享留學臺灣經驗。以下是我們的專訪內容:●創造交流機會 讓異地成為第二個家●對政治大學的國際學生來說,行政大樓8樓絕對是他們校園生活中最常造訪的地點之一。搭乘電梯上樓,電梯門一開,布告欄上多采多姿的海報,立刻感受到國際合作處充滿活力的學習氣氛。政大國際合作處長陳美芬告訴我們,對這些年齡多半只有20歲上下的交換學生來說,初到台灣,難免感到陌生不安。為此,學校提供包括課業、生活等不同層面的協助,讓交換學生能儘快融入臺灣生活。「我們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國際學生是不懂華語的,如何創造機會和空間讓兩邊學生拉近距離,就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工作。」陳美芬說道。目前政大共有來自七十一個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要如何創造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國合處秘書蔡景雰認為運動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像是今年已經邁入第八屆的「跨校奧林匹克國際運動會」(Cross-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不僅校內國際學生參加,更邀請台大、交大、台師大等外校同學加入,「透過球類運動的交流,不同國籍的隊員在比賽中培養默契,球賽結束之後自然而然就成為很好的夥伴!」
左起政治大學國際合作處蔡景雰秘書、陳美芬國際長(中)、李怡臻專員。(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提供)
除了全校性的大型活動,政大國合處也推動「雙語海報」(Bi-lingual Poster),鼓勵校內活動海報華語/英語雙語並列,讓國際學生亦能參與台灣學生在校舉辦的活動。事實上,這類的貼心友善的制度設計,並非政大獨有,臺灣大多數的學校皆是如此,這背後反映的是臺灣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長久的耕耘成果。●注重細節 為國際學生打造「一條龍」服務●來自日本的岡村花梨(Karin Okamura),現在是政大外交學系的交換生,從小在東京成長、求學,這是她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人到異地生活。隻身在臺,面對陌生環境的挑戰,一開始確實令她十分擔憂。再加上她雖然在日本學過兩年華語,但因為是中國籍教師教授,因此現在仍在適應臺灣不同的用詞與口音。幸好在政大的「學伴制度」(Buddy Program)幫忙下,讓她在來到臺灣前就和臺灣同學聯絡上,透過學伴們的解說了解政大的修課制度。暑假期間,趁著新學期還未開始,學伴更帶著岡村花梨遊歷宜蘭,對臺灣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讓她對於未來一年的交換學生生活充滿期待。來自美國的林娜(Alana Buto)也曾在美國學習過華語,但她對亞洲乃至臺灣還有更特殊的情結。林娜的父親是日本人,這使她對於東亞有份憧憬,曾學習兩年華語的經驗帶著她來到臺灣。問她為何選擇臺灣而非中國?她說臺灣相對多元自由,社群網站與世界沒有隔閡,「這樣我才能和朋友、家人分享我在這邊的生活!」林娜告訴我們,她希望未來能夠長住亞洲,深刻體驗並學習與美國迥異的文化內涵,為此她在美國就讀期間盡量修課,避免因來臺當交換學生而無法在四年內準時畢業。現在,林娜更在政大的附屬高中教授英文,充實自己的交換學生生涯。從她周全的計畫中,可以看見她正一步步走在實踐亞洲夢的路上。問起最喜歡臺灣的部分,林娜和岡村花梨異口同聲地答道:是臺灣人的熱心和溫情!無論是課堂上的問題或在外頭迷路,都一定有人協助,這讓剛開始在異鄉生活的她們感到十分溫暖。
政治大學外籍交換生與臺灣學伴合影。左一為岡村花梨同學、右一為林娜同學。(財團法人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提供)
國際學生要能夠快速融入異國求學生活,除了自己的心態之外,學校完善的制度亦是關鍵。在政大國合處負責交換學生事務的李怡臻專員說,「政大在課業、活動、日常生活,甚至是心理層面上,都盡量做到面面俱到,確保每一位同學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重要的事情,」國合處戲稱這是「一條龍」的服務,卻也說明了政大在各方面細節上的用心。●走訪偏鄉「翻轉教育」 讓世界看見臺灣●除了課堂上的學習,臺灣各大專院校也透過多元的方式,希望讓交換學生深刻體驗台灣、把臺灣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目前國際趨勢相當重視實習制度,雖然臺灣相關政策還未鬆綁,但教育部已經開始嘗試和改變,」對此,陳美芬認為深受國際學生好評的教育部「優秀外國青年來臺短期蹲點計畫」即為重要的嘗試。在TEEP眾多計畫中,「在地蹲點,跨國連線──發掘『偏鄉教育創新』亮點工作坊」即由政大承辦。工作坊從去(2015)年啟動,已有一百多位國際學生參與,實際走訪臺灣北、中、南、東部的偏鄉中小學。在這過程中,陳美芬有許多感觸,「計畫執行至今,這一百多個學生,每一個人,真的是每一個人,都對偏鄉老師教學的盡心盡力、孩子對學習的那股熱誠和國家所投注的資源,有非常正面的回饋。」參與計畫的國際學生除了需在每次的參訪後寫下心得,結業時更需自製兩個成果發表短片,並分享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讓自己國家的其他年輕人也能看到臺灣教育的實力和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們原本以為這個計畫的回饋是單向的,後來才發現在這些中小學的孩子身上也慢慢出現變化,」陳美芬舉例,2015年剛開始計畫時,法國的學生問偏鄉的孩子法國周遭有哪些國家,孩子的回答是他們經常耳聞的美國;但今年同樣的問題再問一次,孩子們已經能夠回答出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各國。這樣的雙向互動顯然產生良好的效果,不論是國際學生還是偏鄉孩童,對世界的認知又更開闊了一些。換一雙眼睛看世界,正是交換學生制度迷人之處。國際學生來到臺灣,除了學習課堂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看見世界的不同面貌,獲得不同的人生經驗。「我相信這些國際學生,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臺灣,一定不會忘記,」陳美芬篤定地說。(廣告)(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