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遞》凝視地景 北門城記特展

北門(周志勳攝影)。(圖/撫臺街洋樓提供)

今年春節期間,

line行銷

,臺北市政府拆除高架引道,

網路行銷公司

,讓北門重新亮相。大眾對於北門開始有了想像,

關鍵字行銷

,討論周邊不同時代的城市樣貌,

網路行銷公司台中

,在不同時代堆疊的歷史資產,

台中網頁製作

,北門從少人駐足的古蹟,

網路行銷公司

,頓時成為臺北舊城區的亮點建築,

關鍵字優化

,每天訪客絡繹不絕,

台中網頁製作

,攝影拍照、城市素寫、古蹟走訪,彷彿回到清代建城之初,大稻埕至城內人流穿梭的景象。高架引道拆除後的影響正在發酵,正值城市改變之際,應當互相討論,省思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今年世界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與文化地景」,探討博物館作為城區核心與周邊文化資產的相互守護關係,博物館透過制定策略,邀請民眾關心周邊文化資產等方式,使民眾更關心文化資產與周邊文化地景的變遷,進而實踐保存。

北門(林一宏攝影)。(圖/撫臺街洋樓提供)

認識北門 用照片說故事撫臺街洋樓目前為北門周邊區域內重要的公共藝文館所,同時也是市定古蹟,見證北門周邊城區的改變歷程。特於5月起舉辦「凝視地景─北門城記」特展,以認識臺北城市改變歷程為主題,透過照片、地圖、文獻看到不同時代北門及周邊文化地景。並以105年春節拆除高架引道「北門重現」為聚焦,凝聚不同世代攝影師一同記錄過的時代瞬間。讓民眾進入撫臺街洋樓,了解建物的老房子身世,同時藉由系列活動邀請大家走出建物之外,走訪北門周邊、認識城市歷史,培養小小古蹟導覽員,分享不同世代的北門故事。與我們一同看到跨越逾130年的都市轉變。城市文化地景轉變的軌跡城市的樣貌由在地居民共同形塑,城市歷史有居民的共同記憶。臺北市是一座快速改變的城市,市區中的有形文化資產成為城市不變的事物。彷彿成為時間膠囊,老建物原始的樣貌成為記憶顯露而出的表徵。時間推進,不同時代更迭,城市層疊了不同時代的意涵。北門周邊有豐富的文化資產群聚資源。其中,撫臺街洋樓、臺北郵局、鐵道部等,陸續相繼由原本公務及私有功能轉型為屬於市民的藝文場域,空間開放後,承擔起藝術、歷史、文化的教育功能。未來尚有鐵道宿舍群、三井倉庫等不同建物,可共同述說當地的故事,具永續文化發展的可能性。不同時代的北門記憶清代的臺北輪廓緩慢變化,原為平埔族樂居之所,漢人發現後成為移墾之地。商業網絡形成,依傍大河的生命軌跡,艋舺、大稻埕市街相繼出現。為加強臺灣海防、管理北臺灣的經濟,臺北府出現,乃至臺北城經過規劃、培土、改易、興築完工,幾經變化後誕生,北面之門負起「巖疆鎖鑰」守衛之責,承接大清國海口沿河上溯皇旨。隨著自強之政在臺推行,「臺北」自然而然成為首都。日據時代的臺北,經過政府規劃、改造,形塑成日人的理想之城。城市褪去清代樣貌,西門及城牆拆除、文化地景改觀,引入西方元素改造城市是時代潮流。臺北城的過往,由繼續屹立的4座城門持續述說。進入民國後的臺北,接納了時代改變的人與事。中華文化復興大旗一舞,臺北城的樣貌再次變了。臺北北門歷經高架引道興建,民間反對至今年引道拆除,北門彷彿重生於世。見證周邊超過130年的變革,城市隨時間再次變動,周邊的樣貌會再變化,北門成為歷久不變的象徵。「北門與周邊文化資產群」共同成為北門周邊區域內文化核心,承載著不同時代的城市記憶。本次特展述說北門與周邊文化地景的變遷歷程。「凝視地景」展區以北門為核心,搭配不同時代的照片、地圖、文獻,讓民眾越過不同時代北門文化地景的變遷;「北門重現」展區特別邀集不同世代的攝影師,包含凃寬裕、林官賢、林一宏、周志勳、洪靖晟、鄭達敬、劉彥甫等,以及關心北門未來的熱心大眾提供作品,呈現北門生活記憶的各種面向,傳達市民對於北門周邊文化地景改造的共同期待。北門城記特展時間│即日起至9/3,週一至週六10:00 ~ 18:00地點│撫臺街洋樓(臺北市延平南路26 號)票價│免費│撫臺街洋樓─Futai Street Mansion電話│02-2314-8080(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源:更多藝文展演訊息 請見文化快遞,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