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談心-重現綠舟

 居民送來小鏟、鋤頭及水桶,

中部財神廟

,協助在蝴蝶綠舟之上一鋤一鏟的挖開厚土,

導軌油

,除了受傷的莖葉,

經銷商

,也有微渺的可能,

沙鹿美甲教學

,土中還有存活的蝶卵和蝶蛹。
 一小鋤、一小鏟的移開黃泥,

男裝

,我們在大量棄土之下,

RTO廢氣觸媒蓄熱式焚化爐

,尋找生命可能的生機。
 這片小徑旁的林下開闊地,

降溫噴霧

,原本繁茂生長著一種名喚異葉馬兜鈴的蔓性植物,一般人不會注意這毫不起眼的綠蔓,但過去的數年間,我在此地記錄到三種鳳蝶的幼蟲生長、結蛹及蝶蛹羽化。這一小片綠蔓,總讓春光平添許多流動的艷彩。而這天早晨,當地社區的居民卻電話通知:異葉馬兜鈴生長處被工程棄土掩埋了!
 徒手搶救倖活蝶卵
 來到社頂自然公園北緣的案發現場,空氣中瀰漫著植物莖葉破碎的氣味,那數堆黃土之下,除了壓碎的草葉,恐怕也有鳳蝶的幼蟲!我在棄土邊殘留的莖葉上,輕易便尋見二隻身上沾滿泥點的鳳蝶幼蟲。
 這被棄土掩埋的藤蔓伏地而生,很容易被人們視做「雜草」,然而對美麗的大紅紋鳳蝶、紅紋鳳蝶及黃裳鳳蝶而言,卻是幼蟲時代的重要食物來源,這片「雜草」其實是攸關鳳蝶族脈傳衍的生命綠舟。聽社區的老人說,這植物早年「到處都是」,然而隨人類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馬兜鈴的生存範圍逐漸縮小,如今只稀少而零散的分布於莽莽樹海之中,為了搜尋它們,我和居民花費不少時間與力氣。
 我決定即刻開挖這被掩埋的蝴蝶幼蟲棲地。居民送來小鏟、鋤頭及水桶,協助在蝴蝶綠舟之上一鋤一鏟的挖開厚土,發現植物體時便改以徒手撥土,大家動作都謹慎,因為除了受傷的莖葉,也有微渺的可能,土中還有存活的蝶卵和蝶蛹。
 在重複舉鋤與捧土之間,我想起一位陽明山國家公園志工前輩分享的話語。她說,夏天時候有朋友來訪,她領朋友往山上看花,朋友疑惑的問:「這時節不早過了花季?」她隨即指道旁紫花盛放的倒地蜈蚣給朋友看,朋友卻說那不是雜草嗎?這位前輩聞言回答:「不,不,不,它不是雜草,它不但有中文名字,也有英文名字,還有一個拉丁文學名。」當時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些在我手掌間出土的殘枝,也不是雜草啊!在微濕細泥之中,我完全無法分辨其中是否有幼蟲的屍身,卵和蛹也無以尋覓,只能將殘破的植物莖葉儘量去泥,讓它得以再行光合作用與萌生新葉,早日回復蓬勃生機。
 野外保育得力助手
 在重複舉鋤與捧土之間,也不禁回想起多年來蝴蝶棲地監測過程中,一而再面對的,人類活動「無意」之間所造成的棲地破壞的點滴。野外科學研究工作自然辛苦,實際操作保育工作則常常感到傷心,相較之下,辛苦實在算不得什麼。
 「要給它弄直直,才比較會活。」居民相互提醒著將被壓塌的植物體一一拉高。
 以衣袖擦去幾乎流入眼眶的汗水,再抬頭望這些有著陽光膚色、臉上缺少表情的當地居民,我不禁自心深處微笑。時光無疑是最具創意的編劇家,這些早年「靠山吃山」,摘集各類自然生靈販賣的山間居民,物轉星移數十載之後,透過社區與公部門的夥伴關係發展,竟成為我在當地自然資源監測上最得力的助手,甚至是精神上的依靠!他們總在第一時間傳來自然棲地的變化消息,也在人力上給予最即時的協助。
 這天中午,我在社區大姐家中用過簡單的午餐,一群人又相約回到現場。
 工作完成,天光已黯,起身呆望重現的殘破綠舟,山風裡忽聽見居民溫和對我說:「沒關係啦!應該還會長起來,以後有工程在做的時候,我一定會來看守。」,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