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奇米亞津位於葉里溫西邊18公里的亞拉拉特高原。亞拉拉特(Ararat)山腳下這片平坦壯闊的台地鄰近土耳其邊界,
手機版網站
,水草風美,
手機版網站
,景色隨天氣變化開闔,
台中關鍵字行銷
,堆積山腰的雲層在大地土黃色的基調上落著一層層赭色的影子。埃奇米亞津離土耳其邊界僅6公里,
響應式網站
,堪稱亞美尼亞宗教中心的這座小城多是蘇聯時期沒有明顯特色的建築,
網路行銷公司台中
,但有幾座特別值得參觀的教堂:主教堂和教宗駐紮的兩座宮殿外(這三個曾多次重建的建築,
seo優化
,已非早年的面貌),
網站優化
,聖蓋雅涅(Gayane)和聖赫莉普希梅(Hripsimee)這兩座完成於公元七世紀的教堂最讓人流連忘返。在蓋雅涅和赫莉普希梅這兩位聖徒殉教處興建的這兩座教堂非常樸素,赭紅色火山岩堆砌的外觀沒有多餘的修飾,三角和立方堆成的有機體在平坦的大地上像兩座巨大的光引,在光照下形成大塊的亮面與暗面。若以當代藝術的觀點來看,這些教堂根本不算建築,而是雕塑,是與大地與塵土與天氣合為一體、相互輝映的地景藝術。到達埃奇米亞津時彌撒已經快要結束了,盛裝的男女老幼把主教堂擠得水洩不通,為了爭睹教宗(Catholicos,亞美尼亞信使會位階最高的僧侶)加瑞金二世的風采,許多信眾等不及彌撒終了,已在門口排成蠢蠢欲動的兩列人牆。很少在亞美尼亞看到如此雀躍的場面,亞美尼亞人的激情與奔放總是被羞澀的外表壓抑著,經濟、政治、外交上的壓縮(亞美尼亞今天仍受到土耳其、亞塞拜然這兩個說土耳其語的回教國家壓制),更讓他們把大屠殺的歷史提升到「殉教」(Martyr)的層次,將苦難內化為激盪的宗教情感。小寫的「激情」(passion)與大寫的「受難」(Passion),在亞美尼亞,似乎沒有那麼清楚的界線。我想起原名索霍米揚的柯米塔斯(Komitas)。1869年,柯米塔斯出生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一個喜愛音樂的貧困的亞美尼亞家庭,童年時父母親相繼過世,他則因為聲音出眾被帶到聖地埃奇米亞津,在神學院前後學習了十一年,不但成為教會執事,更學會了亞美尼亞特殊的記譜法。柯米塔斯是作曲家也是歌手,除了指導教會禮拜(Liturgie)的無伴奏複調男聲合唱,更記錄改編了3000首包括在喪禮與節慶傳唱的亞美尼亞民間音樂。1890年代,柯米塔斯在堤比里西(喬治亞首府)跟柏林學習,1910年為了推廣亞美尼亞民間音樂,更遷居鄂圖曼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堡),他在這裡組織亞美尼亞學生的合唱,建立個人的音樂檔案。1915年亞美尼亞大屠殺期間,他慘遭流放與刑求,大量的筆記與樂譜被破壞,雖然在國際壓力下得到釋放,但身體精神遭受了極大的摧殘,無法再專心創作。1912年,柯米塔斯在巴黎用鋼絲錄音機留下一份珍貴的錄音,經過時間的洗禮,這份錄音仍無法掩蓋柯米塔斯充滿情感的嗓音,在他的吟唱中,我們彷彿看見了一個旅人,孤獨地凝望著故鄉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