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人、娛人與民族性

說書的娛樂目的總算是多少保留了下來。無論那些要為民族性診斷病症的人如何抗言,

債務減免

,這部鉅作仍然會繼續流行。我們不知道民族性是否出了問題。我們確知做為《水滸傳》的讀者,

Las Vegas Outcall

,我們沒問題。在中國四大經典小說裡,

樂土灰泥

,《水滸傳》源自說書傳統的痕跡最為明顯。在百廿回版本中,

戶外LED

,我們仍可看到類似說書腳本的文字。第一○一回有句:「看官牢記話頭,

專辦留學

,仔細聽著,且把王慶自幼至長的事,表白出來。」第一一四回更明顯:更明顯:「看官聽說:這回話都是散沙一般。先人書會留傳,一個個都要說到,只是難做一時說,慢慢敷演關目,下來便見。看官只牢記關目頭行,便知衷曲奧妙。」(台北聯經, 一九八七年五月。)說書現場淋漓活現這個版本為「書會」下的註解很有意思:「宋、元時一般小說、戲劇、歌曲等寫作者和藝人共同組織的團體。」顯然說書腳本流傳和使用有其專業規矩。說書人應該是表演藝術家。第一一○回甚至簡短描寫了一個說書現場。東京城過元宵節。當時朝廷出榜禁約,不准宋江兵馬進京,他們只好在城外駐紮。燕青和李逵違規暗自入城看燈,在桑家瓦聽三國志評話。所以我們知道宋朝說書場所,在首都可以是「勾欄瓦舍」,很不錯的設置。敲鑼配合說書,因為他們聽到「上面」傳來的鑼響。「上面」可以指前頭、高於地面的平台、或舞台。聽眾無需購買門票。燕青和李逵到得晚了,「挨在人叢裡」。沒說他們抵達時坐下或後來站起來離開,所以兩人或許就站著。聽眾不必都有座位。遲到就站在後頭。沒有描述表演平台,也許人多,兩人看不清楚。然而他們清清楚楚聽到說書人講關雲長刮骨取毒,面不改色。講詞雖長,卻字字清晰。可見聽眾安靜守法。李逵忍不住就獨自高聲喝采起來:「這個正是好男子!」現場的反應是:「眾人失驚,都看李逵」。可見公眾秩序是說書場所的行為規範。相當文明。燕青急忙強行拉著李逵離開,以避免引起注意。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已指出《水滸傳》出身於說書傳統,而且說書人提供娛樂。(C.T. Hsia,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p.96.)我們現在要補充說《水滸傳》的暴力可能是說書賣場提供的娛樂之一,就像今天西方的鬼屋景點以及恐怖電影那樣的賣點。水滸暴力大多涉及死亡,因為人們對於長眠充滿好奇。「未知生,焉知死」,意指知識的限制、以及思想言談的偏重。畢竟那是聖人的精闢智慧而已,凡人常常難以抗拒訴諸恐懼(特別是害怕死亡)的娛樂。那是古今不變,跨越文化邊界和地理疆域的誘惑。恐嚇目的在於娛樂有些學者無法擺脫追究中國病端的歷史包袱,老是要說《水滸傳》流行,因為不符合後代種種「政治正確」思維準則、以及暴力情節長期吸引讀者,而說中國民族性出了問題。前一種指責已因孫述宇的研究──還原《水滸傳》寫作演進的歷史情境──而有了妥善的回應。(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一九八三)我們現在要進一步建議:以嚇人來娛人,其實是家常便飯,無需因此而質疑讀者的民族性。智多星吳用在十面埋伏的戰前就說要使來犯的宋軍敗得「夢裡也怕」,勝利之後作者說梁山泊兵馬殺得樞密使童貫膽寒心碎,「夢裡也怕」。《水滸傳》作者深知入夢嚇人的樂趣,蓄意驚恐,要讀者睡不安穩。有些評論家說水滸暴力並不可怕。欠妥。張青誤殺的那位頭陀生前殺人不少。頭陀留下把戒刀,「直到如今,那刀要便半夜裡嘯響」。相當恐怖。人肉酒店遍布,人肉作坊裡掛著人皮,留下殘肢。細心的讀者大概讀之難忘。在朱貴的酒店裡,最好別好奇觸摸由死人肥肉熬成的燈油。李逵活割黃文炳,笑著說:「老爺要你慢死!」那是殘虐狂的變態心理。較合適的評價是水滸暴力既嚇人,也娛人。與李逵言行兼涉殘暴與諧趣略為不同,水滸暴力有趣,因為它往往挑戰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造反與忠義的拔河《水滸傳》出身於說書傳統的事實從未影響這部小說的文學地位。我們現在注意嚇人與娛人的密切關係,無意說《水滸傳》的恐怖效應就因而膚淺或短暫。這部小說的成就之一,即其驚嚇震撼的深刻與持久。舉幾個例子。武松在狂怒之下誤殺濫殺無辜,呈現人性失控、瘋狂的巨大程度。李逵好殺成性,根深蒂固,無從改善。在這些專家們已經常說的、深植人性的種種恐怖以外,還有可觀的制度暴力。所謂制度暴力,即法制的腐敗與邪惡施諸個人的殺傷力道。在梁山泊集結之前,制度暴力在幾位好漢各自的生活經歷裡出現,來自地方或中央政府;招安之後則只出於朝廷。好漢們的最佳對策似乎是離開那個法制系統,繼續去梁山泊做法外之徒。三次出征勝利之後,回京受到朝廷冷落,李逵再次建議回梁山泊,挨了宋江一頓好罵。隨後六位水軍頭領私下向軍師吳用表示貳志:「就這裡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如果只有李逵表態,我們或會以為作者又要他出來搞笑。但是吳用與六位水軍頭領都考慮此案,而且吳用私自提出與宋江討論,可見這條出路的可行與明智,作者藉此呈現宋江否決眾議、堅決為朝廷效命的莊嚴意義。這個節骨眼至少有三種含義:造反有理,強調國家體制內改革機制效應的重要,以及歷史留名。宋江明知體制內改革艱難,仍要盡忠到底,意在留芳青史,絕非愚忠。暴力美學餘音警訊評論家指責本書提倡「造反有理」,失之片面,因為它忽略了這個故事對於國家體制公正的渴望,以及歷史審判的價值肯定。如果那個體制內改革機制因為奸臣昏君或其他理由而成為一條死路,則在個人生命的悲劇之外,剩餘的就只能是歷史名聲了。史冊清譽未必僅為補償獎勵,因為它經常被用來作為對於後代統治者的警告:歷史將提供最後的公正審判。所以這部小說的暴力美學不僅提供當刻即時的震撼,也引人深思與現代息息相關的、個人生命與國家體制如何相互對應的種種繁複問題。說書傳統裡那種「書會」運作數百年,內中想必有高人。最後整理編寫成長篇小說的作者也有其功力。前赴後繼與智慧累積未必能保證最終成品的完美。然而說書的娛樂目的總算是多少保留了下來。無論那些要為民族性診斷病症的人如何抗言,這部鉅作仍然會繼續流行。我們不知道民族性是否出了問題。我們確知做為《水滸傳》的讀者,我們沒問題。,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