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觀察》中央一號文件是如何成為「網紅」的

大陸天津農民正在曬收成的辣椒。(資料照/新華社)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

直播技巧

,很多人從城市返回農村老家。有人感慨鄉村不復年少時的繁榮熱鬧景象,

百家樂

,哀嘆「農村正在凋敝」;也有人看到城鄉融合在加快,

線上娛樂城推薦

,鄉村生產生活在漸進城市化的步伐。內外環境影響下,

2019關鍵字

,農業怎樣發展可以讓農民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分享更多?

國產手機 「漲」聲響起來

中國外匯存底7連降 可「耗」空間只剩3千億美元?

2017中國金融去槓桿 始於「緊平衡」
乍暖還寒之時,

Foodpanda外送員應徵

,一號文件如約而至,

直播技巧

,自2004年起,

網路整合行銷

,連續十四年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

運彩報馬仔

,重要性不言而喻。梳理發現,

現金版

,今年的一號文件全文大約13000字,分成6部分,共33條。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策不同,供給側改革,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首次出現在了中央一號文件的標題中。「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今年的一號文件這樣開篇,並提出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這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判斷。」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這樣解讀。遠行的農民「孩子初六就走了,我們十六走,多待了十天。」正月十五這一天,48歲的黑龍江省綏化市張維鎮農民吳海正在收拾遠行的東西。哈爾濱紅腸、東北豆包,甚至是酸菜都放在行李中。高鐵的發展讓大包小包趕火車的場景逐漸變得稀少,吳海還是喜歡盡可能多地帶些物品,因為孩子不願意帶,嫌累贅。過了十五才出年,在中國最寒冷的東北,漫長冬季的貓冬傳統,正逐漸讓位於現實生活的種種。吳海和兒子的目的地是位於北京周邊的河北廊坊香河家具城。在那裡每年打工的收入可以達到在家種地的四、五倍,「種地純收入也就是1萬多至2萬(人民幣/下同)吧,不夠幹啥。」增加收入賺更多的錢是吳海眼下最關心的問題,畢竟兒子已經到了該娶媳婦的年紀,買房買車都是看得見的支出。隨著大量農民工從事非農產業,總體上農業收入對農民越來越不重要,甚至很多農民家庭基本已與農業沒有太多關係。「種田養豬不如打工,這正是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動力量,也是農業規模經營發展的重要機遇。」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不僅東北的農民,來自北京的目光同樣關注這個問題。吳海出發前的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正式頒發,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十四年聚焦三農,錢從何處來,人往何處去,地要如何種,都是文件核心內容。玉米、大豆是吳海在老家務農時的主要種植品種,也是東北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現在卻不約而同遇到了各自的問題,玉米主要表現為價格低,而大豆則主要是受到進口大豆擠壓。2016年秋季的一次行業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就對東北糧食主力的玉米和大豆表示了憂慮。蓋鈞鎰表示,隨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玉米價格大幅下降,大豆和玉米的效益差在逐漸縮小,但現在面臨著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嚴峻挑戰。全方位變革吳海所在的東北這塊土地,兩種風格迥異的形象同時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張面孔是共和國長子,重工業基地,另一張面孔則是北大荒,中國糧食的主產區,提供著中國最多的商品糧。工業基地與農業基地交織存在,在中國這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現在尷尬的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正處在脫困時期,農業發展卻很難支撐起暫時的空缺。「產糧大縣沒有財政收入,用什麼來支撐三農事業發展?」有東北專家不無憂慮地表示。在東北,糧食主產區,某種程度上就是落後的代名詞,在縣域經濟排名中糧食生產大縣幾乎都靠後。「農業強則中國強,農村穩則中國穩,農民富則中國富」。產糧大縣的財政支撐不足,一方面製約自身三農事業發展,同時對區域二三產業帶來不利傳導。「地方財政對農村地區鄉鎮企業、文化、體育、娛樂、休閒等生活性、產業性支撐不夠,使多元主體的投資建設沒有落地生根期待,年輕群體離鄉到大城市打工發展,不利於職業農民事業推進。」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認為。事實上,差距不僅在省內的產糧縣和工業縣之間存在,全國范圍內,產糧大省的吉林、河南等地,人均GDP也是處於中等偏下位置,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何改變這一現實,考驗各地能力。「如果農村社會事業不足,保險養老社會生活的支持不足,職業農民其實很難真正落實,如何改變農村落後的面貌?」王小語一度反問。現在,供給側改革正在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麼、多種點什麼,而是涵蓋範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唐仁健表示,並將要把握三方面,即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專家介紹,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前提是,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農業供給側成「網紅」農業供給側改革第一次出現在了一號文件中,但該提法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被廣泛提及,成為三農領域最熱的「網紅」。「供給側改革首次出現在了一號文件中,可以認為未來幾年的一號文件仍然離不開這個提法。」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新金融觀察記者,未來幾年,農業供給側改革將是農業發展的核心線索。離一號文​​件最近的是1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在涉及如何提高農業供給時表示要以農為本、轉化增值。立足資源優勢和特色,以農產品加工業為引領,著力構建全產業鍊和全價值鏈,進一步豐富品種、提升質量、創建品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國家糧食局2016年7月12日發布的《關於加快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將供給側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明確表示「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當前糧食領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促進糧食產業轉型發展提質增效,構築高層次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選擇」,並要求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有關規定和要求,加強對涉及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關措施推進落實情況的督查考核。2016年國家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新機制,被認為是供給側積極效應的逐步顯現。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而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是其中的一場硬仗。「按照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下一步還將堅持並完善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確定最低收購價水平,使其反映市場供求關係,增加價格調節彈性,推動不同糧食品種之間形成合理的比價關係。」韓俊表示。綱領性意義一號文件連續十四年聚焦三農問題,與重要性同時顯示的,則是農業發展需要調整思路的緊迫性。李國祥一直記得這樣一件事情,在貧困地區扶貧的時候,貧困戶說,你們不要來扶貧了,只要幫我把現在生產的農產品賣掉,我就可以脫貧了。為此李國祥思考,為什麼貧困戶說農產品賣不出好價錢,賣不出去?這裡面關鍵的就是現在在農產品供給上還是存在著問題的。一方面,貧困戶包括其他農民,現在生產的很多農產品不能增加收入,或者增收是乏力的,脫貧沒有辦法。我們怎樣來增加有效供給,讓貧困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這個是我們要做的事情。第二個方面,我們現在也看到,城裡的消費者感覺到想吃優質、安全的農產品,買不到,或者買得不放心。我願意花錢,但是我買的是不是真的有機農產品?很多消費者實際上是不放心的。2016年中國糧食總產12324億斤,進口糧食高達2500億斤。一方面,糧食產量不斷增長,另一方面,進口量、庫存量也在增長。究其原因,一是品種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二是競爭力不夠,生產出來不見得賣得出去,只好進倉庫。唐仁健解讀一號文件時表示,解決之道就是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說具體點,種大宗農產品要瞄準「優質專用」,種其他農產品要瞄準「特色優勢」。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這就意味著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只是2017年三農工作的核心,也將是未來幾年時間內的重要發展思路。」李國祥表示,「某種程度上帶有綱領性作用。」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回顧2016《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2015《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2014《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2013《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2012《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2011《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2010《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2009《關於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200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2007《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6《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5《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2004《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源:新金融觀察,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