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過年的,
新鮮白木耳
,本該一團和氣,
台北裝潢設計
,不過最近政壇、社會上有滿多人老是氣呼呼的:對朱立倫放下王金平的黨籍官司,
精油手工皂
,馬英九大罵這是「鄉愿、和稀泥」;關於內湖開發案,
台中旅遊
,釋昭慧罵柯文哲不知慈濟的善心美意,
宜蘭旅遊
,將來肯定會有報應,
舊屋翻新新竹
,釋昭慧甚至口出重言說柯P「有種,
新鮮白木耳哪裡買
,就用這套羞辱慈濟的狂言,
專業代辦
,去羞辱IS吧!」而因為不滿台北市中山區有15家無照營業的酒店,柯文哲怒火沖天,大罵現場的市府官員:「現在長官不高興要罵誰?」憤怒,似乎是這個時代的註解、一種集體的情緒迸發。小人物有志難伸,大人物令出不行,都教人為之氣結、以至於憤怒難遏。但生氣之後呢、罵完了人之後呢?憤怒,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對於自認不公不義、不合理、不好的事,若是無力/無心改變,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用憤怒表達情緒或滿足自義的內在需求。真正能夠帶來改變的是老練、周延、有計畫的行動。相對而言,憤怒實在太廉價了,除了昭告世人:「我受不了啦!」或是:「我不認同哦!」還有什麼更大的意義呢?關於王金平案,馬英九的堅持人盡皆知,但他在黨主席任內都無法撼動或改變的事,有何權力/利要求「馬規朱隨」?慈濟內湖用地的真相究竟如何,有賴於不厭其煩的說明和解釋,詛咒他人終非良策,何況惡言出自修行者之口,更令人難以認同;至於柯文哲,上任以來不斷發飆的結果是提升了市府人員的責任心與榮譽感,還是讓大家彈性疲乏了?手中握有權力與影響力的人當明白,憤怒的邊際效用會遞減,有時就是氣死了也沒轍──還是少罵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