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絲線,
廚房設備
,將兩公分長的半唇形小紙片與鐵絲纏一起,
機場接送
,編織出一朵朵寓意吉祥的花卉,
空氣壓縮機
,這項清末流傳至今的纏花技藝,
CNC自動車床
,因手工細膩繁瑣,
衛生下水道
,已逐漸消失在台灣當代社會裡。承襲自無形文化資產「纏花工藝」技藝保存人陳惠美,
真人麻將
,1972年次的羅秀玉在丈夫朱清涼的支持下,
青青草原
,決心踏上纏花工藝創作與推廣之路。北上開展 DIY示範教學「我先生鼓勵我去學,我說好啦我做、我做,就做到現在了」,談起學習纏花的過程,靦腆的羅秀玉直說因丈夫的支持與鼓勵,才有勇氣繼續做下去。現在她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禪話.纏花:羅秀玉客家纏花個展」,除了展示她的纏花作品,家住台中的她還為此北上,在現場示範纏花製作,歡迎觀眾坐下來DIY。婚嫁習俗 女眷典雅飾品纏花是台灣早期相當特殊的民間工藝,也是當時女性平日消遣和情感的出口。清末至日治時期,不論是閩南或客家人的婚嫁習俗中,女眷都會配戴細緻典雅的纏花飾品,閩南人稱「春仔花」,客家人稱「纏花」。早期閩籍新娘出閣時,頭上簪插雙石榴造型的春仔花,祈求早生貴子,而媒人婆、新娘母親、婆婆及親朋好友等女眷,則配戴梅花(媒婆)、龜鹿(婆婆花)等造型的春仔花,慶賀新人百合好和、富貴吉祥。羅秀玉是台中人,原是家庭主婦,先生朱清涼開設榮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人造石。2012年朱清涼參加故宮文創研習營,認識了同學、纏花工藝師陳惠美,自此對纏花產生興趣。陳惠美原本從事皮雕工藝,因緣際會認識時已高齡的「愛玉阿嬤」,對纏花的細緻驚豔不已,進而向阿嬤求教習藝,此後投入纏花技藝傳承,兩年前更在宜蘭成立「春仔花台灣工藝之家」,是推廣春仔花的重要人士。技藝傳承 走出去拓視野後來,朱清涼鼓勵羅秀玉參加台中文化資產局開設的纏花研習營,學習北部春仔花及中部客家纏花技法,歷經兩年全職研習,奠定紮實基本技法。然而,習藝過程並非完全順利。纏花主要材料是絲線、紙片與鐵絲,是一種以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工藝品。不同於其他人造花,纏花極需耐心,纏一片兩公分的葉子,熟練者大概要半小時,一只兩朵百合花胸針要3至4小時。「剛開始很挫折,纏不好或露白、纏線不夠密實所以表面不夠亮、施力不對所以手指和韌帶會很痛,還有出手汗的問題」,羅秀玉曾因覺得自己「做好醜」而中斷3個月,「連碰都不想碰」,在朱清涼的鼓勵下熬過艱難期,不僅熟稔12種纏花技法,也讓原本都是「宅」在台中家裡的她,為此到台北、宜蘭上課,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纏花讓我有機會往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