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間書店是這樣的,
法式光療
,位於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
手機監聽
,書屋依傍著芒果樹、面對整片檳榔林,
置物櫃
,砌著石牆的屋內藏有上萬冊書籍與史料,
足弓達人
,近半數與原住民研究相關。車輛呼嘯經過三和村的主要幹道,
印刷 台北
,屋簷下懸掛著的風鈴叮噹響起,好似提醒旅人可停下歇腳,走近瞧瞧這國內第一家原住民獨立書店「蕃藝書屋」。屏東縣瑪家鄉為排灣族「瑪卡札亞札亞社(Makazayazaya)」居住地,排灣族語意指「傾斜的山坡地」,代表其部落居住在溪流坡地上。三和村則是瑪家鄉特別的存在,它是唯一不在瑪家行政區內、但屬瑪家鄉管轄的「飛地」,實際位於內埔鄉、鹽埔鄉等轄區交界處,多是霧台、三地門、瑪家等深山原住民移住。飛地三和村 原鄉菁英聚居三和村特殊的地理背景,也成為蕃藝書屋落腳的原因。《中國時報》與正聲廣播電台合作的「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書屋主人林明德娓娓道來三和故事。「三和村是台灣光復後的第一個飛地,當時政府希望集中管理,也延續日治時期的移住聚落政策,因此鼓勵深山原民移居到此,這裡也是光復後最大的原住民移居聚落。」原為隘寮溪荒蕪之地,周遭被平地村落包圍,三和村如今已是瑪家鄉人口最多的部落,鄉內34%的人口都居於三和村。貫穿三和村的主要幹道兩側不時可見特殊雕飾與住屋圖紋,在在提醒著這裡可是原住民的領地。林明德笑道:「這裡可是很重要的戰略位置,許多屏東原鄉的菁英或移居人口都聚集在此。」轉化負面用字 蕃變勇敢象徵58歲的林明德愛書成痴,他打趣說,家裡書真的太多了,需要更多藏書空間,「那乾脆開書店吧」。2013年8月,「蕃藝書屋」正式開張,取自「翻譯」的諧音,意味文字要透過自己的解讀與詮釋,才能消化成個人知識與智慧。「蕃藝」都有草字頭,也代表書屋希望守護森林、原住民生態、族人智慧的主張。但對族人來說,林明德更大膽挑戰了「蕃」字的負面印象,甚至曾有人氣得拍門要他給個解釋。但他可不是突發奇想,「很多原住民認為這個字很敏感,但我認為,我們不該逃避自己被負面歧視的態度,更應該面對它、超越它、轉化它。在我的定義中,蕃,是剽悍勇敢、是物產繁盛、是台灣最本土的色彩。」石砌牆木造架 搭屋從無到有即使遍訪台灣地景,節目主持人劉克襄也忍不住好奇:「在原民部落開書店,會有看頭嗎?」劉克襄的疑問,其實也是許多人的疑問。林明德坦言,許多人認為他太瘋狂,還曾有熟識好友造訪書屋後,看著他久久無法理解。「在一個不可能的地方開書店,在一個不怎麼喜歡閱讀的地方營造閱讀,的確很困難。」林明德和親密愛人李安走一步算一步,他們就地取材以石頭砌屋牆、撿二手木頭搭層架,沒做過土木的李安還回到部落請教長輩,變身抹土、電鋸、釘槍樣樣來的女強人,就這樣「從無到有」地搭起蕃藝書屋。書屋也不只藏書,後方還有射箭場、小農場與民宿,未來還計畫串連原住民鄉,成為大武山脈文化旅遊的入口。說故事護土地 促旅人long stay彷彿有著致命吸引力,鑽研原住民文化的學者來了、國內外媒體來了,讀書會、研討會也不遠千里擇點舉辦,前文化部長龍應台亦曾造訪,驚異於飄著檳榔味與香蕉香的原民獨立書店。但這只是開始,他們還與歐美國際網站簽約,規畫「部落『心』旅行」,邀請旅人住下體驗原鄉部落之美,與大頭目聊文化、與藝術家話創作。就像三和村開村一般,蕃藝書屋像一棵種子被種下,在蠻荒之地長出一朵希望之花。林明德更期待,書屋成為點燃部落明燈的介面,除了營造閱讀風氣、更重建社區互助價值,「書屋不是為了賺錢的書店,而是能說自己故事、護自己土地的介面。只有年輕人肯留下來、旅人想來long stay,原鄉才能動起來、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