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紀蔚然說〈拉提琴〉「是截至目前為止,
台中通水管
,我寫過最好的劇本。」引起底下的笑聲,
台北包車服務
,應是被他一貫「冷伯風格」所害,
鐵架
,致使大家都搞不清楚他是認真的,
西裝襯衫
,還是自嘲的反話。至於〈拉提琴〉是不是他最好的劇本?還只是噴雞龜(吹牛皮)?則需像私家偵探進一步檢證,
宴會造型
,讓證據說話。
紀蔚然是目前台灣現代劇場難得的「專職編劇」,
防盜門
,持續出版劇作並製作演出。《拉提琴》收錄他近年的3篇劇本〈拉提琴〉、〈艷后和她的小丑們〉、〈瘋狂年代〉。從即將搬上舞台的〈拉提琴〉,
螺絲零售
,可以看到新舊風格的夾雜:舊風格包括「家」的主題、父親的缺席、母系取代家長的位階、家族在忌日的團聚、家的分崩離析等,與他之前的「家庭三部曲」:〈黑夜白賊〉、〈也無風也無雨〉、〈好久不見〉對照,依稀可見舊時的影子。新風格則是自2011年小說《私家偵探》以降,以偽推理小說的形式,包裝而成的懺情錄。
〈拉提琴〉同樣以一樁自殺命案,牽動、重構家庭成員的人際網絡。到底自殺的原因與真相為何,反倒不是這齣戲的重點。紀蔚然之前劇本安排的「揭露」,是在起承轉合、結構嚴謹的佳構劇(well-made play)形式上,藉由行動(action),達到拆穿家庭假象所爆發的張力。但《私家偵探》與〈拉提琴〉中的揭露,均不再是製造強烈的戲劇高潮,反而只是呈現過程的環節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主角針對事件的前因後果,有個可充分發表長篇論述的舞台。
「呈現較敘述為佳。」(Showing is better than telling.)是西方戲劇傳統的做法,亦即一個事件,與其藉由角色的口中說出,不如以戲劇的手法演出。但紀蔚然早已不再認為這是不變的定律,他想如希臘悲劇中藉由角色大段的敘述、獨白,來呈現敘述觀點的政治性。《私家偵探》已充斥著長篇論述──對身處環境的憤世嫉俗、對事物的觀點看法、生命的反省檢視等,到了〈拉提琴〉,更是每個角色都可以針對任何議題有感而發,滔滔不絕的大段台詞,似有點收煞不住。時而出現「戒嚴」等字眼,更重複加深背後的政治性意涵。
然而,如果長篇論述無法提升到一定高度(雖然這亦同時突顯台灣人立即而淺薄的一面),便和滿腹牢騷僅一線之隔。當劇作者將自身經驗和作品拉得太近,以至於缺少足夠的空間讓觀眾參與,觀眾是否能接收而引起共鳴?
紀蔚然曾自承,寫不好女性角色一直是自己的罩門。除了〈黑夜白賊〉裡母系家長的原型來自他個性鮮活的母親,讓人印象深刻,其他女角似乎都是陪襯作用居多,〈拉提琴〉裡的媽媽、妹妹、太太更是繞著主角劉三團團轉。雖劇中安排一場介於夢境與真實間的場景,三位女性如《酒神女信徒》般狂野地撕毀劉三的衣物,不斷以言語攻擊挑釁,讓劉三萎縮如重返子宮的胚胎狀。此處隱喻了女性對父性代表的反攻,但在打倒國/家威權象徵的同時,女性的自我意識究竟為何?在父權神話崩塌之後,女性的主體該如何建立?仍未見劇作者關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劇本亦有同樣問題。
國內純文學書籍早已面臨市場萎縮窘境,更小眾的劇本尤其苦無出版機會。紀蔚然的劇本持續出版問世,是從事劇本創作者心所嚮往的指標。從《私家偵探》到〈拉提琴〉,紀蔚然的後論述風格隱隱然成形,但在讀完滔滔不絕的議論之後,卻也讓人不禁黯然,那些在「家庭三部曲」、〈夜夜夜麻〉裡可以讓我們投射,一同閒扯蛋、飆髒話、悲憫、憤怒的角色,到底到哪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