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啟銘專欄-IC產業王牌 台灣保不保

積體電路(IC)是台灣第1大出口產業,

宜蘭旅館

,去年占我總出口21%;其中,

性病檢查

,對大陸和香港就占了IC出口的51%。此外,

台南票貼

,IC也是台灣出口到大陸排名第1的貨品,

台中商標事務所

,占對大陸總出口的16%。因此,

台中清潔工程

,大陸市場對台灣IC產業而言,

響應式網站

,居於關鍵的地位。去年最後一天,

屋頂隔音

,經濟部投審會有條件通過聯華電子參股投資廈門聯芯12吋晶圓廠,生產40~55奈米製程產品,該等製程雖比聯電目前最佳28奈米技術落後幾個世代,但在此大陸積極發展本土IC產業的時刻,對台灣IC產業卡位大陸市場,則具策略性意義。自1980年代末期,大陸就致力於建立本土IC產業,但因早期全球嚴格管制高科技出口到共產國家、大陸未能形成像新竹科學園區集中的產業聚落、跨國企業掌控絕大多數智財權、大陸缺乏本土下游產業支持IC應用等諸多因素,因此成效相當有限。但是20多年來,這些問題已經獲得改善,特別是大陸已是全球IC最大消費市場,2013年占全球晶片需求的56%,全球手機81%、電腦63%、彩色電視機57%於大陸產製;惟其IC自製比率低,僅達27%,2013年大陸IC及電子零組件進口就占全球該等貨品進口的41%。有了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做後盾,為降低高度依賴進口的風險,於2014年6月大陸發布新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領」,透過設立1200億人民幣產業投資基金進行專案融資、國內/外併購、研發補助、租稅優惠等措施,大力扶植IC產業。事實上大陸IC產業政策並不是新的獨立個案,2006年大陸就發布了3項「本土創新」的政策文件,經由將政府政策性採購和智財權掛鉤,鼓勵本土潔淨能源和信息技術的創新。該等政策受到跨國企業強烈抗議,指責大陸當局採行這些措施阻礙外國企業在大陸拓展業務。在國際壓力下,2011年7月大陸財政部乃宣布停止執行該等文件。但是大陸實際上仍極力透過各種途徑,包括制訂標準、地方政府採購、政府補助、發照、提高關稅、反壟斷調查等手段,要求渴望進入大陸市場的跨國企業與大陸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或聯盟以移轉技術,產業涵蓋航空、電子、汽車、能源等。例如美國高通(Qualcomm)公司,2014年2月大陸發改委確認其以技術優勢涉嫌在大陸實施壟斷行為,對該公司展開反壟斷調查;其結果尚未出爐,高通就釋出一串善意,包括7月宣布與大陸中芯國際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將其「驍龍」系列處理機交給中芯生產,有助提升中芯甫推出的28奈米製程技術的水準等。依據麥肯錫顧問機構預測,大陸IC產業未來將有幾個主要趨勢,其一是本土化壓力會日漸升高;其次是跨國公司和大陸本土企業合縱連橫、共享智財權和移轉技術者會越來越多;第三是大陸企業會更積極尋求國際併購,加速攫取更多智財及專門技術,建立完整、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鏈。對跨國企業而言,深知在大陸要將商機和政治、管制脫鉤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在中短期方面,如何藉市場機會提升自身核心技術競爭力,又能兼顧與大陸共享部分智財權、擴大市場占有率;長期方面,如何因應大陸本土企業自後趕上的競爭,是共同面臨的挑戰。許多跨國企業採取的策略之一是「與中國合作創新」,在大陸投資設立的研發中心或工廠,僅專注於當地市場所需的產品或技術,降低智財暴露的風險。另一作法是在大陸研發當前尚未驗證,但下一世代市場有潛在需求的產品,或者是和當地下游業者合作,把風險侷限在個別產品線領域。目前台灣在IC設計居於世界第2、晶圓代工位居第1的地位;大陸擁有160座晶圓廠、近600家IC設計公司,雖然技術水準尚落後台灣一大段,但在大陸當局高壓的本土化政策及廣大市場的推拉之下,跨國企業為求接近市場、運用當地人才,將快速增加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投資生產工廠,兩岸IC產業差距會逐漸縮小。我政府對此趨勢必須有更大格局、與大陸競合的產業政策協助產業及早因應,否則再如逢中必反的媒體、在野黨,只知一味反對、防堵,IC產業這張王牌遲早將會失去。(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