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新研究:粗大腿是健康指標之一

研究指出,

沙鹿美甲教學

,大腿圍若小於50公分,

線上英文

,代表肌肉量流失,

噴漆

,恐影響代謝能力而出現慢性病。(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提供)

粗大腿別煩惱,

寵物牽繩

,它能幫你減少慢性病!國內最新研究指出,

七期房仲

,肌肉量不足、大腿腿圍太細,

帽T

,將降低身體的代謝能力,

寵物外出背包

,一旦腰腿比(腰圍/大腿圍)1.8以上,易成為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癌症等慢性病的高危險群。醫師提醒,可透過運動來增加腿圍,並維持少鹽、少糖、少油的飲食習慣,減少罹患慢性病風險。台灣流行病學學會今發表「國人主要死因別疾病之可預防因素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研究顯示,腰圍大於90公分、大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超過38公分,或屬於腰腿比超過1.8的「蘋果體型」,易罹患慢性疾病。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解釋,人體代謝會隨老化變差,使得脂肪囤積在脖子、肚子,且大腿肌肉會因少動而流失,代謝症候群將因此出現。一名研究計畫中的49歲李姓計程車司機,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史,腰圍達到101.6公分、大腿圍僅49公分,腰腿比為2.07,日前更發現罹患慢性腎臟病。該計畫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邱弘毅說,李男經半年的飲食控制、提高健走的次數,病情現已穩定的處於控制範圍內。過去常認為腰圍過粗、肥胖者較易罹腎臟病;也有些人會用「腰臀比」作為慢性病風險的評估標準,但有鑑於個人身高和體型差異,像有些人天生腰細、腿細,或像產後婦女的臀圍本來就易超標,建議參考「腰腿比」,若超過1.8則屬於腎臟病高風險群。許光宏補充,國際文獻也指出,腰腿比是偵測第二型糖尿病和內臟器官癌症的最佳指標。代謝一旦隨著老化變差,脂肪將囤積在特定部位,加上肌肉因運動量減少而流失,將出現胰島素失調,生長激素、抗發炎等蛋白標誌的分泌也會減少,引發慢性病發生。許光宏說,民眾平時可透過運動,增加肌肉來加強腿圍,並透過健康飲食和有氧運動來減少腰圍,降低慢性病和死亡風險。(中時),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 , , , , , 。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