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府大力宣導六月十七日是北投公園百歲生日。此日正是日本據台的「始政紀念日」,
日文翻英文
,停息一甲子的「六一七」,
清潔公司高雄
,又悄悄復活。
慶祝 活動以北投公園創始人井村大吉的紀念碑揭碑儀式開始,
退化性骨關節炎
,碑文極為友善,
名片
,中、日文對照。不僅井村在天之靈可以瞑目,
鮮泡茶
,就連現在的日本遊客,也可感受百年前其祖先在台的豐功偉業,以及台民的感戴之情。
主辦單位號召民眾扮成歷史人物,參與百年時代遊行。活動策劃人韓良露邀請化裝者上台「同樂」,包括穿著和服亮相的觀傳局長趙心屏,還有握手言歡的孫中山與裕仁太子。最能顯露昔日北投風月特色的,是韓良露介紹穿軍服的神風特攻隊之後,說明陪他度過出征前最後一夜的,就是旁邊穿和服的小姐 。
參與裝扮遊行者可拿餐點,民眾集滿五個攤位印章可換「御守」。 市府推動文創、觀光的用意良善,台灣社會薄弱的民族意識、混亂的價值觀,則與此活動相互輝印。
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日軍自澳底登陸,攻基隆,陷台北。大抵掃蕩抗日勢力後,首任總督樺山資紀選在六月十七日舉行庶政開始儀式,並在原巡撫衙門前廣場舉行閱兵。此後五十年,每年六月十七日都熱烈慶祝「始政紀念日」。
一個「六一七」,本應各自表述。征服者的始政紀念,應是台民的屈辱與國殤。但台灣人寬宏大量,竟選在「六一七」緬懷日本統治。
日人設立、開發北投公園,固然功不可沒,但一個有尊嚴、有靈魂的民族,如果了解當年統治者設立公園的背景與動機, 同悲尚且不及,何忍同樂?
一九一○年台灣守備軍醫部長藤田嗣章視察北投時,注意到當地的地熱與溫泉,遂主導興建一以溫泉做為療養設施的醫院,也就是日本帝國的「台北陸軍衛戍療養院北投分院」。溫泉療養院不只治療了日本傷兵的身體,也撫慰了他們的思鄉情緒。這些傷兵多數是踩在中國人頭上,與俄國爭奪中國東北勢力範圍時受了傷,再轉到中國另一片被日本佔據的土地上療傷。至於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則因為調停日俄戰爭有功,獲取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是中華民族的悲歌,也是台民不在意的斷簡殘編。
在北投溫泉的基礎上,井村大吉規畫、創建了北投公園。從此他享有台民對他的感念,百年不變。一九二三年四月,裕仁太子駕臨北投,北投名氣從此響遍日本內地。百年後的今天,北市觀傳局精準掌握行銷概念,甚且不惜讓孫中山(代表領導中國掙脫列強枷鎖的人物),與裕仁太子(代表日本侵略中國的人物),握手言歡。為公園祝壽的日子,甚至就是「始政日」。台灣人說,這是放下歷史,攜手向前。
簽訂《馬關條約》的下關春帆樓,本是英法聯軍入侵日本,迫日簽下喪權辱國條約的傷心地。一旦日本強盛,打敗不曾得罪日本的中國後,卻迫中國在原地簽下撕裂兩岸至今的《馬關條約》。這是日人洗雪前恥的方式,也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開羅宣言》之後,日本不義佔領的台灣與釣魚台都應歸還中國,琉球亦應脫離日本。但今天日本仍佔琉球與釣島,這又是日本看待歷史的態度。面對歷史,受害者台灣與侵略者日本,態度何其不同。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台灣如此緬懷侵略者,但對於守衛、經營台灣的祖國,卻淡然視之。綠營甚至把清廷的「不重視」台灣,奉為台獨正當性的濫觴。許多台人對播遷來台中華民國的鄙夷和對對岸的排斥,都超出對列強的接納。台灣的「博愛」與「放下」,看來是選擇性的,寧予外人,不給同胞。
論者或謂,民族意識是落伍、不理性的纏腳布,「多元、人權、民主」才是值得宣揚的普世價值。這套理念確實是列強巴望後進國家全體服膺的理念。因為西方及日本早就透過民族主義凝聚我群意識,做為壯大國家的第一步。在國族壯大、不被他國欺凌之下,強國人民不但享有完全的人權與自由,其愛國意識也油然而生,當然不必刻意宣導。
認清史實不等於排外,認清史實才能讓國民為所當為、止所當止。何況六十年來,在國民黨反共與李登輝掀起的去中國化教育交織下,台灣拋棄民族意識久矣、遠矣。吳習會中,吳伯雄只說「增強民族認同,祖先無從選擇」都引來非議。認同錯亂的台灣,只見排內與媚外,根本沒有排外、仇外問題。(作者篇淡江大學經濟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