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的西嵐.邁勞與妻子一如往常,
文件翻譯
,待在客廳取暖,
波麗批覆
,看著電視畫面閃著閃著,
裝潢設計
,卻什麼也沒看進去。外面的世界於他太過紛擾,
足部保養
,到了晚年,
除臭
,他只想安安靜靜。車往這部落前進途中,西嵐.邁勞的二兒子阿斌.西嵐對我提起父親:「他對我們兄弟很嚴格,只要不聽話,就會鞭打。」教訓的對象不只有兒子們,連老婆也常被責罵,「不過,他總用日語罵人,誰也聽不懂。」阿斌的妻子在旁輕笑:這不啻為良好的夫婦相處之道,「yabay(泰雅語父親之意)很有智慧,講老婆聽不懂的話,就不會撕破感情。」於是我一路想像老先生板起臉孔、不假辭色的凶狠貌。但一見面,聽我以日語問候,他笑得眼都開了,「好久沒有說日語了,好懷念。」在我這客人面前,他就只是個慈祥長者。但對他的兒子媳婦而言,西嵐.邁勞簡直是《賽德客巴萊》裡的人;他們只能從這樣的電影裡,想像父親的童年──一個日治時期的「番童」,一個強悍的叢林泰雅。然而老先生的故事並不那麼「賽德克巴萊」。他總是讀書第一,屢屢博得日本老師讚賞,鼓勵貧窮的他繼續升學。說起這段故事時,他一臉神氣,但神氣也隨著故事削弱:「我只讀到四年級。」「因為沒錢?」我忍不住好奇。「因為戰敗。」國民政府接手了台灣,西嵐.邁勞學業也就此中斷──政府不會認可一個在日語教育中表現傑出的「番童」。更別說,隨這政權而來的,是一個肅清的恐懼氣氛。對勤讀好學的他,始終遺憾。「所以,每當在山上遇到日本人,我都會與他們交談。說日文的時候,我會想起那個曾經有自信有希望的自己。」體格健壯的老先生說話時背挺直直的,儘管說起話來聲小氣虛,卻能從精神想像過往的盛氣。孩子們在旁紛紛喳嘴:yabay寫得一手好字,到現在都會和山上相遇的日本朋友通信。老先生輕輕笑了起來,臉上帶點紅暈,「沒有寫得很好啦。」他說自己好幾次想去日本卻都不可行,只能靠著寫信,維持和日本的聯繫。我勸說老先生趁健康,趕緊出國走一走 。我知道他對日本這個從未踏足的國家,不會有情感可言,他想念的或許是他這一生最美好、最被肯定的時光。他又笑開了,直說明年打算去日本看看,「不過,」他轉頭看了看輪椅上的妻子,「她的身體不好,我沒有辦法放下她。再說吧。」輪椅上的奶奶什麼都聽不懂,對上了老先生的眼神,也只是笑了笑,點點頭。我不知道老先生過往以日語責罵妻子時,妻子究竟真不懂或假迷糊,但我確知,這位嚴肅丈夫以陌生語言說著曖昧情話時,妻子都明白。,